首页> 常识>

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以“应作如是观”解读禅宗智慧)

时间:2024-11-16 09:27:47


应作如是观

前言

佛学与佛教的关系如何?禅宗作为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一个哲学教派,信者无数,那它是宗教?它其中含有什么智慧?我们该如何利用佛学智慧?

《金刚经》,被历代佛学家推崇备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

小生不才,浅谈一二“应作如是观”:

一、什么是“应作如是观”?

应作:当做,权当,应该作为;

如是:如果是这样;在佛经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说的教义。过去注经者或谓当理为"如",无非为"是";或谓"真空"为"如","妙有"为"是"。

:眼观,心观;佛家说得“观”,多是心观,用心观。

释义

应作如是观,应该把他当做“是”来观察,观看。即,如果一切都不理解,不认同的时候,权当作“是”来去看待。


二、为什么是“应作如是观”?

大部分会解读为:应该保持这样的看法;这种说法也是对的,“一切世间建立的法度和规则,就像梦一样的虚幻,就像泡沫一样一捅就破,像露水一样不可琢磨,变化无常;也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一切事物都要这样观”,这表达的宗旨在于世间虚幻,变化无常,时间短暂,且行且珍惜。

但作为“六如真言”的总结句,告诉我们的就是结论?不更应该是一种方法?禅宗讲究的是“不着文字,教外别传”,“佛曰不可说”,表不明,言不透,主打的是“佛度有缘人”,引导人去参禅悟道,讲究的是“渐悟”、“顿悟”,所以“应作如是观”,表达的应该是“如果不理解以上的意思,就先认同他,当作是来观察,然后去自己体会和觉悟”。


三、“如是观”的现实意义

1.阅读上。“如是观”是一种方法论,意义在于阅读时,代入作者的身份和思想,化身作者,方可知其意;例如:读苏轼的诗词,想象自己是苏轼,官场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一生郁郁不得志,在此心境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不再是无病呻吟,是顿悟后的豁达,是不是突然可以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了呢?

2.职场上。当作为职场小白时,因为境界和认知不同,对很多事情不明白,领导总会说“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这不就是“如是观”的体验?不明白没关系,先去做,做的时候就会有所得,就会明白工作安排的深意,在“执行中理解”,慢慢就会像领导一样思考,自然而然的能力也就提升了,不是?

3.生活上。“如是观”最多体现的就是“换位思考”。矛盾,是两人认知不同造成的,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不同,才会产生矛盾。当两个人起了矛盾,如果你代入对方,想想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就会理解他,从而在谦让和相互理解中,矛盾化为无形。

金刚经

仓央嘉言:1.“应作如是观”,是一种大智慧,应该是一种方法论,而不仅仅是“一切都是这样的”,而是先认同再理解。

2.“应作如是观”,下一文章试着解读《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