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龙华烈士陵园在哪里(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血染桃花分外红)

时间:2024-12-02 10:11:52

龙华烈士陵园位于龙华寺西侧的龙华西路180号,地铁11号线和12号线均可到达。

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园是上海最大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浓郁的红色文化和艺术的氛围之中,瞻仰和缅怀英烈。

孩子们在写生

陵园的南北主轴线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广场入口红岩石、正门牌坊、纪念甬道、纪念碑广场、纪念馆、无名烈士墓、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一系列建筑。中轴线的西面是烈士墓地,东面则是烈士就义地和龙华监狱旧址。

龙华烈士陵园导览图

正门牌坊上有邓小平亲自题写的“龙华烈士陵园”几个烫金大字。查了资料后得知,题词是于1990年陵园开建之初题写的,陵园的主体工程落成于1995年4月5日,7月1日对社会开放。

正门上有邓小平的题字

我上次去的时候,恰逢上午九时,礼仪兵正在园前广场上举行向烈士致敬的礼仪活动。看到这庄严肃穆的场景,许多路人都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

仪仗兵向烈士陵园敬礼

进入大门,沿着松柏构成的纪念甬道向前走大约100米,就来到了陵园的中心瞻仰区——纪念广场。

清明节期间前来为烈士扫墓的人络绎不绝

广场中央竖立了一座红色花岗石纪念碑。碑阳镌刻着江泽民的题词“丹心碧血为人民”;碑阴则镌刻着由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署名的碑文。

江泽民题词的纪念碑

广场的两侧,耸立着“独立、民主”和“解放、建设”两座主题雕塑。

雕塑“独立、民主”

雕塑“解放、建设”

每年清明,都会有数不清的各界人士来这里祭奠180多年来为上海的美好生活而付出生命的人民英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烈士陵园举办了题为“人民不会忘记”的纪念活动

纪念碑的后面是“龙华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以四层素色花岗石阶梯与金字塔型的蓝色玻璃幕墙和谐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其馆名由陈云同志题写,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以《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为主题分为“序厅(照亮信仰的殿堂)”“信仰的召唤”“使命的执着”“信念的坚守”“民族的脊梁”“胜利的奋争”“时代的先锋”和“尾厅(仰望)”8个部分。

金字塔造型的烈士纪念馆

展览本着“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的布展理念,使用照片1500余张,实物400余件,油画、国画、螺钿、铜版、漆堆、玻璃刻画等各种艺术品百余件,并辅以多种先进的陈展技术,集中展示了257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

纪念馆大堂题为“照亮信仰的殿堂”

由于疫情的缘故,我没有进馆参观,径直来到馆后的无名烈士陵。龙华无名烈士陵安息着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壮烈牺牲的271位英灵。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无名烈士墓一样,龙华的无名烈士陵也有一束长明火。陵前的墓志告诉我们,1841年以来,在上海这片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无名烈士为争取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临危受命取义成仁,这里也是他们的安息之地。

无名烈士陵的墓志和长明火

无名烈士陵有一座巨大的半身石雕像。他背对着我们,一半身躯埋在地下,一只手却伸向蓝天。人们看不见他的面孔,只看见他伟岸的躯体、不屈的脊梁和手托苍穹的臂膀。虽然他高大的身躯已经和大地融为一体,但是仍然坚持着最初的信仰,托起了希望,在碧绿的草坪和松树间更加显得庄严,雄伟,高大。

无名烈士塑像托起了希望

无名烈士陵的西侧是烈士墓地。墓地面向东南,长一百多米,呈半圆形月亮状沿坡而上,浓郁的绿茵中整齐地排列着座座红色花岗岩卧碑。这里共安葬了800余名烈士。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也葬在这里。

一排排沿坡而上的烈士墓安葬了800位烈士

通常,人们走到这里就会折返从原路出去,忽略了无名烈士陵东面的烈士就义地,因为就义地距离无名烈士陵有点远,原先到那里去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地道。现在,通往就义地的地面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从无名烈士陵回到纪念馆的前面转向东,经过碑林广场,就可以沿着大道来到胜利与斗争广场,继而就到达就义地了。

胜利与斗争广场

烈士就义地早年是一片荒地,用作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1927年至1937年间,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此英勇就义。1931年2月7日夜,林育南等共产党员和“左联”五作家等24人也是在这里被集体杀害的。

烈士墙上篆刻了在这里牺牲的烈士的名字

根据龙华镇居民提供的线索,在这里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遗骸和数具头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遗骸。有些遗骨上还套着手铐、脚镣。同时,还挖出一些铜元和银角子等烈士遗物。其中有一件尚未腐烂的毛线背心,经多方辨认,认定是“左联”五作家之一冯铿的遗物,从而确认所挖出的是24位烈士的遗骸。

英烈坑中散落有手铐等遗物

如今,烈士的就义地修建了烈士墙,陈列了在龙华牺牲的罗亦农、杨殷、澎湃、陈延年、赵世炎等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共中央监察委员的遗像,并在找到烈士遗骸的地方模拟了一个英烈坑。

陈延年、赵世炎等烈士的照片展示于此

现场还保留了一座从看守所到刑场,必经的小木桥。所有牺牲在这里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都是昂首跨过这座小桥后英勇就义的,因此这座小桥便被称为“生死桥”。

多年前烈士们就是经过这座小桥走向就义地的

1934年春,狱中革命志士写下了“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的诗句,以纪念死难烈士。

2020年烈士陵园整修时将这座小桥保留了下来

通向就义地的大道旁边有几排简陋的平房。这是当年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看守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华监狱。看守所最初建于1916年,当时是淞沪护军使署陆军监狱,后来随着驻军的不断更迭而多次改扩建,名称和规模也略有变化。早期用于拘押革命党人与爱国志士,1926年7月重修后,作为五省联军总司令部驻沪军法处监狱。1927年3月起,改为淞沪卫戍司令部、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专门羁押共产党人、爱国人士,并且一直沿用至1937年冬。后来原来的建筑毁于战火,1991年按原样修复。

龙华监狱正门

看守所四周有围墙,围墙上布满铁丝网。看守所内设有男牢、女牢、“优待室”、警卫室及看守长室。男牢是由东向西制式相同的三幢建筑,呈“川”字形排列,分别称作“天”“地”“人”牢,或者“1”“2”“3”弄。

男牢房的走道狭窄昏暗

每幢建筑的中间为走廊,走廊二侧是对称的五间牢房,各牢房外墙一侧高约3米处,有嵌铁栅栏的小窗,相邻两间牢房的墙壁上均开有40公分见方的孔,以悬挂电灯,供两房共用;房内置4张双层木床及便桶一个;每间牢房设小门,门上开有书本大小铁栅栏的监视孔。男牢的牢门常年锁闭,很少开门“放风”,“囚犯”食宿均在牢内。

男牢房阴暗潮湿,几乎见不到阳光

男牢的东侧是砖木结构平房的女牢,两间为牢房,一间为女看守室。女牢房狭小且无床,只是在房内一侧的泥砖地上铺设木板,让“囚犯”在木板上“打地铺”。女牢的牢门日开夜闭,冯铿、李文、伍仲文等人曾在此关押。

女牢房没有床

看守所的院墙外面是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部分建筑,如司令部门楼、卫兵营房、通讯机房等,院子里还停放了一辆当年抓捕革命志士的汽车。

抓捕共产党员的汽车

淞沪警备司令部正门如今是烈士陵园的4号门

从这里向南就来到了4.12纪念碑。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指使流氓在闸北和南市等地袭击工人纠察队,并派军队收缴工人的枪械、枪杀工人。次日,军队又在宝山路屠杀示威的群众。在这场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中,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

4.12纪念碑

再向西走便是碑林区。这里有两座碑亭、四座碑廊、两座碑墙和梯形花坛,靠近纪念馆的地方有一座名为《且为忠魂舞》的大型烈士群雕,底座镌刻了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两座碑墙,一墙镌刻了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手迹;另一墙则镌刻了烈士诗文29首。此外还有数十块保持自然形态、大小不等的石林碑刻,星罗棋布,自然成林。

大型雕塑“且为忠魂舞”

碑苑书法除个别为烈士本人手迹外,余者皆为国内书法名家书写,楷、行、隶、草、篆等风格各异的书法艺术与烈士诗文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碑苑书法多为国内著名书法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