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战争后,两国签订《南京条约》,约好“五口通商”,即中国开放上海、广州、厦门等5个城市为通商口岸,由此开辟了外国在中国租地经商的先河。此时清廷直隶总督就兼任着“北洋通商大臣”,这便是“北洋”这一叫法的来源。
而真正开始出现北洋军阀的雏形,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之后,上层有识之士决定效仿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思想,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要趋向现代化。而军事上的改革,本源就来自李鸿章等人的洋务派,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北洋军阀基本出自袁世凯的北洋军
此时的袁世凯受到李鸿章的重用,接任北洋大臣,组建了著名的北洋军,虽然此时还不是军阀,但它是后来北洋军阀头子们孕育的场所,例如段祺瑞、冯国璋、吴佩孚皆出于此。

北洋军阀
北洋军拥有7万余人,是当时大清朝的精锐部队,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和超前的思想。然而1908年慈禧去世后,袁世凯被撤职,军事上的工作基本被搁置。与此同时,南方的革命者却成功起义,让清廷不得不让袁世凯重新上任,镇压革命者。
袁世凯什么人,他从小学习军事,且拥有强大的部队,只要他愿意,很容易击溃革命者,但他很清楚地意识到,此时的清廷早已奄奄一息,即便把它挽救回来,也坚持不了多久,于是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而革命者虽然会誓死维护自己用命换来的革命成果,但如果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后面的事都好商量,于是在1911年12月中旬,双方在上海公共租界进行停战谈判。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
这个期间双方其实是在互相试探,袁世凯希望以清廷为基础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党人希望实行共和制。由于还未达成共识,南京政府便推举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而此举马上引起袁世凯的注意,授意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军官,通电反对共和。
革命党人此刻并不打算跟袁世凯闹翻,1912年1月2日,孙中山表态,组建临时政府只是为了生存,“待时机成熟,即辞待袁”。
然而他根本不相信,并询问革命者如何确保承诺。孙中山在半个月之后公开讲话称,只要结束清朝,并同意共和,那么临时政府决不食言。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得到孙中山的亲口承诺之后,袁世凯也不掩藏自己的野心了,开始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裕隆太后颁布退位诏书,随后袁世凯又向南京政府发文称“共和为最良国体”等一系列承认辛亥革命成果的描述。

袁世凯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满足了袁世凯的愿望,让他成为临时大总统。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大家并不满意,因为革命者辛苦获得的成果,被袁世凯毫不费力夺取,而且还刺杀宋教仁,引起革命者的不满,旋即发动二次革命但以失败告终,孙中山等人逃亡至日本,国内革命党控制的省份也被袁世凯的北洋军悉数夺走。
更可恨的是,辛亥革命好容易推翻封建王朝,却被袁世凯搞了个复辟,1915年12月2日,袁世凯宣布登基,次年被定为洪宪元年,将革命成果毁之殆尽。
对于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北洋军内部也有很多人颇为不满,例如段祺瑞和冯国璋就非常生气,在领兵抵抗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时,要么假装打不过,要么就是真打不过后互相推卸责任,总之对袁世凯的做法没好气。
袁世凯一死,北洋军阀纷纷占山为王
然而历史的选择总是正确的,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突然去世,复辟的闹剧也宣告终止,而原先北洋军的嫡系,就开始大规模分裂,其中最突出的是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派系。皖系指段祺瑞控制的安徽、浙江、福建、山东等省份;直系指的是冯国璋控制的江西
湖北、河北等省份;奉系则是张作霖的东三省。

北洋军阀三大势力
当然,除了以上三大派系之外,还有其它相对较小的势力,例如山西的阎锡山、徐州一带的张勋等。当时全国所有的北洋军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被外国势力操纵,互相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此时,各军阀虽然各自占山为王,各安一隅,但北京仍然有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原先给袁世凯当副总统的黎元洪担任了大总统,但中央的实权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二人随即展开权利争夺,史称“府院之争”。为了调停这场斗争,张勋率领5000“鞭子军”进京,趁机复辟了帝制,又引起国内强烈反响,被段祺瑞收拾了一顿后,闹剧结束。
自认为是“功臣”的段祺瑞自任国务总理,掌握了实权,并且随后废弃了《临时约法》和国会,反而成立了临时参议院,打算对中国实行独裁统治。
段祺瑞的做法引起革命者的不满,孙中山认为段祺瑞的做法跟袁世凯和张勋无异,实质上还是在搞复辟。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重新立好山头,决定讨伐段祺瑞。

孙中山
然而,这个政府的机制有很大问题,多方势力互相排挤,争权夺利,难以对抗段祺瑞,孙中山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决定辞职,离开了广东,护法战争宣告失败。
北洋军阀开始混战
与此同时,北洋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对中国的掌控权,也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1920年7月,段祺瑞和吴佩孚两军在京津开战。那时直系和东北的奉系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段祺瑞,双方在北京连战5日,死伤无数,最后皖系大败,直系和奉系一路杀入北京,控制了政权。
然而控制了北京之后,谁来当老大呢?商量不成,就“比武定输赢”。
1920年直皖战争后,张作霖推荐梁士诒当总理,但是此人与直系关系极差,并且他还利用日本资本来帮助奉系扩张势力,激怒了直系吴佩孚,双方正式翻脸。此时的张作霖野心勃勃,打算用武力放平直系。
1922年4月,张作霖的奉系对直系展开进攻,然而在吴佩孚的亲自督战下,奉系全面溃败,即便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带兵勇猛,击退了敌人,但无法挽回整体败局。奉军在这次冲突中损失两万余人,被俘虏4万人,奉军撤回之后,双方约定停战,以山海关为界,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直奉战争
但是此时的张作霖并未放弃反攻,而是不断寻找机会,1924年9月,直系军阀跟皖系军阀在浙江爆发冲突,张作霖随机发布通电,谴责双方冲突的同时,派兵15万越过山海关,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此次奉军在英国的干预下,成功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直系的冯玉祥等人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己的行为,故意按兵不动,并密谋倒戈。在20多天的对抗中,双方各损失超过1万人。冯玉祥看到时机已到,班师回京政变,吴佩孚率部逃跑。
随后,张作霖和冯玉祥在天津召开会议,鉴于段祺瑞在各系军阀当众的资格最老,便推举段祺瑞为政府的总统和总理。自此,奉系的张作霖掌握了北京的政权。而北京到此已经分别经历了袁世凯、皖系、直系、奉系执政的多个时期。但是背后仍然埋伏着重大隐患。
几次军阀混战下来,中国社会遭到极大的破坏,老百姓生活支离破碎,反对军阀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而日本侵略者正在蠢蠢欲动,试图借中国内乱之机发动侵华战争。

冯玉祥
革命者北伐战争
就在北洋军阀混战的时候,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打算去北京一起商讨国事,没想到孙突然肝病发作逝世,又给统一中国的任务增添了难度,但好在国共两党达成了第一次合作,1925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汪精卫为主席,蒋介石等人为常务委员,开始组织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战争,对北洋军阀进行清算。
第一次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者总兵力多达70余万,实力夸张。反观北伐军的兵力只有10万,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看似很难取胜。但是革命军的信心在于这些北洋军阀民心尽失,难堪大用,只要采用适当的战略战术,是有很大机会取胜的。
1926年5月,叶挺带人开赴湖南,北伐战争正式打响,7月份,叶挺的部队就成功攻占了长沙,并计划向武汉、南昌出兵,到10月份,就基本把吴佩孚的有生力量消灭殆尽。而在福建浙江战场也是屡战屡胜,到年底就给孙传芳的主力打趴。
截止到1927年3月份,北伐革命军用了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军阀,革命党人的势力也从广东地区推进到长江流域,整个中国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关键时刻,革命军内部却出现了重大变故。

孙中山曾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要知道北伐初期之所以能够取胜,离不开共产党的倾力配合,否则,仅凭十万人马就能一路占据中国半壁江山无异痴人说梦,但是在1927年4月份和7月份,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叛变革命,强行中断了北伐,第一次北伐战争被迫结束 。
此时,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则在武汉成立了武汉国民政府,二人都称自己为正统,加上北京的北洋政府,当时的中国一共出现三个政权,看上去并不比旧军阀混战平稳多少。
第二次北伐战争
此时如果内部再打起来,对革命活动将是致命打击,所以李宗仁等人北上调停,要求双方放下成见,各自进行北伐,将来再解决分歧。于是,第二次北伐战争又开始了。
蒋介石与倒戈而来的冯玉祥,以及阎锡山、李宗仁一起组成四个集团军对北京出击,张作霖的“安国军”节节败退,决定与北伐军议和,但蒋介石采取文武兼修的方式,一面要求张作霖退出关外,一面继续朝北京进军,终于在1928年6月份逼张作霖撤回东北,阎锡山辖下接管了北京和天津,奉系张作霖对北京的统治到此结束。

张作霖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洋军阀的结束,因为东北仍然是中国的领土,如果东北不承认国民政府,那么北伐战争仍要继续。而此时出现一个意外,加速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众所周知,此时的日本关东军早已进入东北,并要求“东北王”张作霖放弃“满蒙”的筑路权、开矿权、租地权、移民权等,遭到张作霖的拒绝,为此关东军对他恨之入骨。另一方面,日本人看到张作霖在北京的权力摇摇欲坠,很早就喊他撤回东北,而张作霖认为这都是中国内政,轮不到日本指手画脚。张作霖的态度更是让日本人决意除掉张作霖。
东北易帜
就在1928年6月3日凌晨,张作霖放弃北京,乘坐专列返回奉天,途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人预埋的炸药炸死,东北形势发生剧变。

张作霖所乘火车在皇姑屯被炸
就在同一天,张学良、杨宇霆等奉军高层与国民政府会谈,对方正式提出了“东北易帜”的问题。然而张学良虽然有意促成中国统一,但是压力很大。因为日本人在东北不断给他施压,阻止中国统一,另外奉军内部都是张作霖老部下,很多都接受不了在张作霖尸骨未寒时就接受国民政府的“收编”,所以张学良想要推动此事比登天还难。
但是在1928年12月一次会议上,张学良斩钉截铁地指出,虽然日本人不断施压,但“外人威胁事小,国家统一事大”,言辞回怼了日本人,随后还秘密部署了“易帜”具体事项,要求在当月29日举行易帜仪式。
最终在29日当天,身着中山装的张学良在丰天省府礼堂出席了仪式。张学良讲话时解释了“东北易帜”的原因,他说是因为一方军阀操控实权,会妨碍中央的统治,所以国家才会越来越弱,要想让国家变得富强,就不能分走中央权力,让中国实现统一。
至此,统治中国长达十六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终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