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漳州古城记之海防古城:六鳌千户所城

时间:2024-12-09 09:01:02

六鳌千户所城,亦称陆鳌所城,今称六鳌古城,位于漳浦县六鳌半岛六鳌镇西侧的青山山腰,山兀起于海滩中,背连大陆,面向大海,侧临浮头湾、旧镇港,四周极其空阔。晴日里,白云碧水,银波闪闪,帆影渔歌,远山陪衬;星夜中,海风阵阵,轻涛低响,渔火星光,难分难辨。是故有“九龙岭下日日冬至,六鳌海上夜夜元宵”之说。

六鳌镇,宋代属安仁乡含恩里。元代设青山巡检司(后改建于漳浦县十五都浦头社,嘉靖间移至月屿堡。)明代属十五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陆鳌守御千户所,属于军事编制,隶属镇海卫。六鳌古城历代都是海防重地要冲,明代期间对抗御倭寇入侵起到重要作用。

明洪武二十年(1687年),江夏侯周德兴受命管理福建军务,“经略海上防倭戍守”,经实地考察,在漳州沿海由北而南修建了四座临海城堡,分别是镇海、六鳌、铜山、悬钟,其中镇海为卫,其他三城分别设立千户所。明弘治《八闽通志》载:“六鳌千户所城,在漳浦县东南十五都。周围五百五十丈,阔一丈,高二丈五尺,皆砌以石,东西南北各为门,而楼建其上,西北辟水门,女墙凡八百六十又五,窝铺十又五。”

六鳌所城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此城依坡起伏,绕山腰一周,周长1815米、高6米许、厚2米至2.5米,花岗岩条石砌成,呈略显三角形的不规则圆形,城外以海为濠。城开西南、南、北三门,各门有夯土城楼。又辟有水门,今可见东、西面共5个,用于排洪和战时应急。还筑有墩台、观察台。临海建所城环青山山腰,状如“巨鳌载岳”,命名为陆鳌城,从此青山改称陆鳌山。

陆鳌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卫所松懈,倭寇长驱直入内地。嘉靖末年,戚继光、俞大猷从浙江入闽剿平倭寇后,戚继光调走,留一部分军队驻守福建海防,其中一营人驻陆鳌城外,称“浙兵营”,曾与铜山土兵营对调。

清代取消军籍,实行保甲制度,六鳌半岛于清初顺治年间设陆鳌、龙澳两保。康熙元年(1662年)“迁界”,村民内迁(部分逃到台湾依附郑成功),六鳌所城被废。至康熙十八年“复界”,许多村民没有回居陆鳌,人口大减。


城中山上之巨石,有“海天一览”“嵯峨一片石,独视水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等石刻,乃明代守将所题。城东北隅之外有明代的关帝庙,六鳌山上有天后宫。环城内侧,遍栽榕树,巨荫蔽日,阴凉肃静。城北有明代记俞大猷抗倭功绩的《宪伯俞公泽枯靖海碑记》。

“武略将军”石刻


西门,这里城墙保存较完整。城外坡地,修葺一新,供人们休闲娱乐。城墙上镶嵌石刻“海天一览”,巨石镌刻“武略将军”,其下小字隶书“管军副千户侯”。原来徐氏武略将军世袭十代人驻守六鳌古城,《漳浦县志》载:“徐斌,和州人。祖坚,与子通累功升绍兴卫副千户。斌以永乐间调任。世袭。”

徐斌大概就是世袭武略将军第一代先祖,从永乐年间到明朝结束的二百年间,子承父业,十代人守卫一座城,这是举世罕见的感人事迹。现在,徐氏宗亲在当地开枝散叶,他们以居住地为名,建立了东海鳌山徐氏联谊会。


然而,六鳌的武略将军却历久弥坚,愈战愈勇。徐氏八、九、十世武略将军徐栋、徐炫和徐堦是杰出代表,三代人前赴后继,奋发有为。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城墙上描绘三位将军的英姿。

崇祯元年(1628年),倭寇在鳌城西南方登陆,徐堦指挥小股军民引诱倭寇到预设伏击点,利用石头阵打击倭寇,并在海滩上与倭寇生死搏斗,打得倭寇抱头鼠窜,登船逃走。崇祯三年(1630年),倭寇侵犯诏安玄钟湖,徐堦从六鳌出发,经杜浔、云霄沿路追击,并在玄钟湖与倭寇大战三天三夜,取得玄钟湖大捷。


清朝初年,为了削弱台湾郑氏海军,朝廷实行迁界禁海,《漳浦县志》记载:“梁山以南,旧镇以东皆为弃土。”六鳌所城因此被废。复界以后,百姓多数没有回迁。其次,清政府废除卫所制度,取消军籍,实行保甲制度,六鳌所城从军事要塞变成民居驻地,失去了以往的军事地位。加上所城地处山上,饮水困难,不是宜居之地,渐渐颓废变成今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