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南平十大最美景点,武夷风光之畔秘藏深远记忆

时间:2024-12-07 10:30:57

1.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2.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城村,位于武夷山南麓,坐北朝南,古朴幽静,极富魅力。城村周围寨墙四合,居民分别由4座大门出入。村内3条主街呈“工”条形,街道卵石铺面,围墙及砖法、路面均为明代风格。村中36条小巷纵横交错,迂回曲折。古井在村内随处可见,井水清澈甘甜。




3.邵武市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建置始于唐朝,拥有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近300栋明清民居建筑,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和平古镇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同时也是最美的城堡式古镇,大夫第、县丞署、黄氏宗祠……一座座明清建筑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气宇非凡。和平古镇的明清建筑是中国迄今为止保留最完善的古民居建筑群。通过和平古镇的南门谯楼,便进入拥有“福建第一街”美誉的古街,漫步于古街,一条长达百米的青石板街贯穿南北,两旁的古民居或为木制,或用青砖搭筑,数十条鹅卵石铺砌的古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地分布其间。这里特有的游浆豆腐清香,在古韵悠长的巷道里豆香四溢。现今的和平古镇保留着以“家文化”为基础的生活传统。纵横交错的老街巷、雕梁画栋的大宅第、恬淡淳朴的古民风、溪环水绕的美田园养育了百家百业的繁华昼锦、遍布世界的黄氏家族。千百年来不变的“家文化”,在和平古镇实现了从小家到家国的升华。






4.建瓯市徐墩镇伍石村

在福建建瓯市徐墩镇伍石自然村口,即国家G3高速公路丰乐服务区300米处(服务区可直接过去),可以看到一处规模恢弘的古宅群,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山庄。



伍石山庄的崛起与近代建溪流域武夷山一带茶叶生产流通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伍石村伍姓始于伍建中,据说,由于伍建中老实厚道、吃苦耐劳,茶叶生产经营地域远达江西、浙江、上海、广州等地,渐渐成为建瓯西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兼大地主。伍石山庄第二代主人伍守仁兄弟接手产业后,开始了山庄的大规模建设,山庄自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工,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完工,历时18年。



伍石山庄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由三大院落环连一体,建筑平面为多进院落式布局,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整体造型优美,而且单体建筑各有特色。

屋顶形式多样,有歇山顶、硬山顶、马鞍顶等,形成平、低、高、凸、上翘及垂弧等状。宅内木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砖雕的窗棂、楹柱等,可以说是一处一景,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融古雅、精湛、富丽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伍石山庄”是福建唯一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的典型古民居建筑范例。

5.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

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现仍保留着明清集中连片古民居120栋,面积约1.8万平方米,以土木结构为主、配以青砖门头装饰,色彩厚重质朴,门窗梁柱多以木、砖雕花装饰。



祠堂、宗庙、古刹、凉亭错落期间,古街巷蜿蜒曲折,石子路面古朴雅致,两侧建筑界面完整、连续。内河贯穿始终,尺度宜人、线形优美、水质清冽,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

为了教育后代,郑氏在南宋年间所建郑氏养蒙书院,面积约300平方米。



正厅中堂四名大官,正厅中堂左右各有16位臣相像,大厅两旁壁上各有76名朝廷文武官员相像,全堂共194名官员相像。



宋高祖亲笔诏谕赠与“忠穆阁楼,官林学家”,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成为闽北独一无二的“百官村”,“养蒙书院”在全国范围亦绝无仅有,其警世教育的价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阳泽的父老乡亲,也将延伸至未来的无限时空。

6.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

“槎头”原是一个村名,有说法认为,是村边流经的石井河曲形似楂树,村建在“楂树”之头故名“楂头”,后读音变异成了“槎头”。也有讲法认为,“槎头”原是“杈头”,取其“形如在树杈头上”之意,因为河水在此分叉成树杈状。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有神幻色彩,说的是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到此地,在一棵大的茶树下乘凉,看见不远处还有溪水流过。神仙在和当地人攀谈中得知,这么一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村庄还没有村名,就用甘蔗写下了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槎溪”,赠为村名。意思是这一棵大的茶树为乡亲们遮风挡雨,撑起一方绿阴,村里流过的溪水不仅为村民提供生活方便,还可灌溉农田。说这就是“槎溪村”得名的原因,而由此,位于槎溪村头顶上的村,就成了“槎头村”。槎头村后来和旁边的聚龙村在20世纪50年代合并,成了“槎龙村”。槎头村没有了“槎头”成了包括槎龙村、槎溪村在内的一片地方的统称,但现在附近还有个别小地方还保留“槎头村”做地名。



7.延平区峡阳镇峡阳村

峡阳村是延平区峡阳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延平区西北,距南平城区50公里,与316国道一桥相连。峡阳古村落是闽江上游保护最好的古村落之一,有1000多年历史,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峡阳古村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人生息,自唐以来,中原诸多氏族南迁,择居此地,故有千年古镇美誉。现有古民居土库省级文保单位、战胜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庄武王庙、百思量、屏山书院等五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应氏状元祠等六个涉台文物,形成庙宇文化、饮食文化、祠堂文化、桥梁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六大文化、二十四景。





8.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

观前村,位于福建省浦城县境内南浦溪畔。北距县城南浦镇约23km。观前村的兴起,是"仙霞古道和南浦溪",闽浙两省重要的水陆联运线。在古代,钱塘江和闽江分别是浙江和福建境内的交通命脉。它们之间横亘着仙霞山脉,穿过这条山脉而连接闽江和钱塘江的是仙霞古道,仙霞古道的南端即闽江航运的起点--浦城的南浦镇,它的北端--浙江省江山市的清湖镇,是钱塘江南源的航运起点,从清湖镇到南浦镇的路程,约有120km.。

观前村与金斗山隔溪相望,金斗山有道观,名金斗观;村落在金斗观前,故取名观前。观前有上坊、中坊、下坊3个村,面积(包括山、田)29.78平方公里,700余户,3000多人。

观前在南朝就得到开发,已有航运业,唐代就比较繁华。自宋以来,已是浦城至建瓯一带的重要水运码头,为商贾仕宦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必经之路,也是物产集散的重要码头。兼之此地风光秀丽,过客均在此停舟系泊,沿溪酒肆歌楼、客舍货栈密布,街市甚为繁荣。其后,历代沿袭。至1958年,赛(岐)浦(城)公路修通,水运衰退,街市逐渐冷落。

观前村保留有大量古建筑。沿溪的古码头、吊脚楼;卵石路面,建有凉亭的古街;深宅高墙的四合院;规模巨大、壮观的水东社、关帝庙、观音阁、谢氏宗祠、叶氏宗祠、张氏宗祠等公共建筑,保留有宋至明、清历代建筑风格。

观前依山傍水,古人称“二水交汇,三山秀丽,诚南浦之名区”。村前溪水回旋,村后金山、银山、龟阜山环列,形成狮岩宿雾、龟阜眠云、笔岫干霄、飞瀑溅珠、横梁叠翠、轮溪激涨、夏涨浴牛、秋江纵壹鸟八景。

观前还有谢氏贤祠(谢翱故居)、禅寂寺、大宋敕赐南京光禄夫人陈、胡氏集穴之墓、大口窑窑址等名胜古迹。

从南朝江淹起,众多名人都曾游历观前,留下许多佳作。江淹游观前九石山,写下《赤虹赋》;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到金斗山游览,写下五律《金斗山望瀑布》;朱熹的父亲朱松游观前,住宿禅寂寺,写下七言古诗《宿禅寂院》;朱熹应刘圭父之约,游观前金斗山时,写下七律《刘圭父约为金斗之游次韵献疑聊发一笑》;明代,福建兴公诗派坛主徐勃和诗人陈衎留下游观前诗作多首;地理学家徐宏祖(号霞客)写下《游金斗山小记》。清代,名人游览观前更多,琉球使者程顺则曾5次奉命率队到中国向清廷进贡都经过浦城,并在观前停泊游览,留下吟咏小武当山诗8首。




9.邵武市横坑村

横坑村,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北端,是福建省邵武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内现存明、清建筑60多座,保留有完整的古街巷、古建筑群,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0.延平区宝珠村





宝珠村属延平区茫荡镇管辖,全村现有310户1070人,有三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宝珠距来舟l5公里,距南平市区33公里。宝珠村在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内,是旅游、避暑、休闲、度假、养生的好地方。夏天最高温度31℃内,冬天最低温度零下l-2℃,海拔850米,被游客誉为“不是庐山,甚似庐山”。

宝珠八景:灵龟吐雾;双虹卧波;岩鸡唱晓;石铎传音;东林摆月;北丘凌云;赤壁瀑布;龙坛清风。

主要旅游点:晴雨树、天外天、石铎泉、南天岑、天平路、长虹桥、凌云桥、玉带湖、银杏岩、官印山等。

建筑景观包括:三庙(临水宫庙、天王庙、土主庙),四桥(长虹桥是南平市文物重点保护建桥,距今已有392年历史,土主庙的短桥、凌云桥、接龙桥),二亭(宝珠东北方向有天亭,东南方向有宝云亭)